中国的蓝莓研究由吉林农业大学开始。1979年,吉林农业大学的郝瑞教授开始系统地调查长白山区的野生笃斯越橘资源。中国国内蓝莓的商业化栽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采集野生资源加工果酒、饮料;吉林省安图县山珍酒厂生产的蓝莓酒曾获农业部银质奖,在市场上很畅销.但由于依靠野果原料供应不稳及果酒市场的衰退,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在采集野生资源基础上,林业部门曾进行野生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的驯化栽培,但由于产量及产值低,栽培效益差,生产上难以推广。针对这一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中国开展了蓝莓引种栽培工作。到1997年,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从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引入抗寒、丰产的蓝莓优良品种70余个,其中包括兔眼蓝莓、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矮丛蓝莓等类型。1989年,吉林农业大学解决了蓝莓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并在长白山建立了5个蓝莓引种栽培基地。
1995年,吉林农业大学初步选出适宜长白山区栽培的4个优良蓝莓品种,并开始向生产推广。吉林农业大学对一些基本的栽培育苗技术和土壤管理等也做了研究。1988年,南京植物研究所从美国引入12个兔眼蓝莓优良品种,并在南京和溧水两地试栽,证实兔眼蓝莓适宜于中国南方红壤区栽培。
从2000年开始,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相继开展引种试栽。2004年,吉林、辽宁和山东省栽培面积达300公顷,总产量300吨,80%的产品出口日本。到2009年,蓝莓栽培已经遍布全中国十几个省、市,总面积已近3000公顷,总产量超过1000吨。